“限塑令”席卷全球,生物基以外的部分依然难以降解!
标签:废塑料回收信息国家实行“限塑令”是为了限制和减少塑料袋的使用,遏制“白色污染”。所谓白色污染是对废塑料污染环境的一种形象称谓,是指用PE、PP、PS、PET等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包装袋、农用地膜、一次性餐具、塑料瓶等塑料制品使用后被弃置成为固体废物,难以降解,给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。
限塑令之后,市场上胶袋的使用量确实得到了有效控制,但近年来由于电商物流快递等行业的迅猛发展,胶袋的使用数量却是指数级攀升。大量不可降解胶袋对环境带来的污染也愈加严重。
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。为了保护环境,国内塑料行业不断努力寻找可降解塑料的解决方案。
目前国内主要流行的降解方案是采用生物基塑料,通过在非降解塑料原料中加入生物基材料(淀粉、秸秆、纤维素)等可以完全降解的成分,使塑料制品能够在垃圾填埋的条件下部分降解,此种处理办法并不能根本改变塑料制品中非降解塑料的分子链结构,生物基以外的部分依然难以降解。
另外一种是通过在塑料原材料中加入光氧降解剂,通过吸收阳光中的紫外线能量,催化破坏原材料的分子结构,使分子链长链结构断链,从而使塑料制品发生开裂、破碎,即碎片化。此种方法存在的最大缺陷是碎片化后的塑料依然“本性不改”,依然会影响土壤环境,长期累积存留在土壤中,依然会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。
以上无论是生物基塑料,还是光氧降解塑料,其缺陷都是短期内不能够完全降解,通常完全降解需要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才能够完成;而以上生物基塑料和光氧降解塑料的碎片化及进一步微细化,会在土壤和环境中形成不可降解的塑料微粒,塑料微粒直径通常小于2mm,肉眼极难发现,依据食物链富集原理,塑料微粒会通过食物链中等级低于人类的可食性动植物进入人体,这样人类的健康、安全和生存将遭遇极大的威胁。